科学网【三八妇女节专稿之二】为找油献身的杨

 深圳拓展基地     |      2020-03-09 11:26

timgDJ9XR8VO.jpg

1958年9月25日,杨拯陆烈士在新疆中蒙边界的三塘湖盆地率队进行石油地质勘探时,遇寒流袭击,壮烈牺牲。人们找到她的遗体时,发现她俯卧在一道冰封雪盖的斜坡上,两臂前伸,十指深深地插在泥土里。在她的怀里,揣着一张新绘的地质图,上面有她新涂上去的识别地质情况的可靠颜色。


   那一年,她才22岁。


  

timgRTUIRHTX.jpg

杨拯陆同志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女儿,牺牲时是新疆石油局地质调查处106地质勘探队队长。和拯陆一同遇难的,还有同队战友张广智。


60多年过去了,她的事迹依然在新疆大地流传,她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新一代石油工人为祖国的能源安全奉献青春、才华乃至生命。


  杨拯陆烈士把祖国的利益,看得高于一切;她把祖国的需要,当成天然的使命。

   

timg0PHRTJK3.jpg


杨拯陆同志生于1936年,出生后就远离父母,在外婆家和三位姐姐一起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童年。杨拯陆的幼年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度过的。当她来到人间才9个月的时候,父亲杨虎城便发动了“西安事变”,从而受蒋介石之逼,出国“考察”。那时还处于襁褓中、不满周岁的拯陆,就失去了双亲的爱抚,到了2岁时,小拯陆就和姐姐们跟着外婆一起逃到四川。1949年下半年,她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。18岁时,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。她曾明确表示,自己第一喜欢文学,第二喜欢史地。但在中学毕业时,她毅然报考了西北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。唯一的原因,就是祖国的需要。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:

  “还在上中学时,我对自己的未来,就充满着理想。想做一名教师,用自己的血汗去灌溉正在成长着的社会主义幼苗;想做一个畜牧工作者,使祖国草原上的牛羊长得肥壮;想学冶金、采矿;也想做一个地质工作者。总之,我想得很多,但最吸引我的是:做一名地质工作者——祖国工业化的尖兵。”


  “在这一年中,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锻炼自己,准备把自己的全部青春、智慧和劳动,贡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,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对我的期望。”


 

 

照片中右二是杨拯陆同志


1955年,杨拯陆大学毕业了,她可以选择去北京,也可以选择留在西安,但她毅然选择了到新疆搞地质勘探。唯一的原因,是祖国需要在那里找到大油田。


  到新疆石油局地质调查处工作后,她有留在科研单位工作的机会,也有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,可她坚持留在野外地质队。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,她把最远的路留给自己走,把最高的山留给自己爬……唯一的原因,依然是希望能尽快发现大油田,满足祖国建设的需要。

  


上世纪50年代的新疆,条件异常艰苦。在茫茫戈壁上搞地质勘探,不仅要面对物质条件的极端粗陋,而且要经常面对死亡的威胁。在困难和凶险面前,她以大无畏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,在准噶尔盆地、三塘湖盆地,投入到了艰苦的工作中。


  1958年,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,她带领十几名队员,在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美丽地区,完成了1950平方公里的地质详查,详查面积是原设计的205%。由领导和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评价说:“在完成任务上,106队是最好的一个先进队。”


timgOYGK7IC4.jpg

     那时不时有战友牺牲的消息传来。曾与106队在工作上打过擂台的另一支勘探队的队长王世仁,杨拯陆的大学同学、113地质勘探队队长戴健,轮台吐格尔明地质勘探队队员李乃君、杨秀荣,115队实习生周正淦,113队队员李月仁……都先后在勘探工作中壮烈牺牲。


  拯陆同志在给战友的信中写道——“工作很紧张,但常常还是想到你。如果你有时间,希望写信给我。我想你可能早已听到那些不幸事件。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害怕的思想,我们的同志付出了自己的生命,为了他们未竟的事业,我们应当以更勇敢的行动来弥补这些损失……”


  拯陆同志在信中写的这些话,成了她用生命践行的誓言。


  

 

1956年,杨拯陆所领导的地质队驻地


拯陆烈士具有严谨细致的科学求实精神。她用自己的双脚,踏勘了探区的每一片土地;她用一行行文字,留下了一份份实地调查的科学凭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