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疫情之下,认真做饭烹出家的幸福
疫情之下的宅家生活推动了人们的下厨热情,非常时刻正在造就新一代“厨神”。厨艺也因此被赋予非同一般的价值,不但能让宅家生活有质量,还能保证复工之后有能量,可谓下得厨房才能上得厅堂。
一场疫情,我家“厨神”上位
那天去超市的路上,迎面走来一个女孩,一手一兜菜,一手一个锅。我暗自猜想,她是今天开始学做饭呢?还是像我儿子那样,要配齐炊具提升伙食水平?不管何种状况,有一点很确定:这也算是全民战“疫”的附加成果吧。
儿子年前去德国探望被公司外派的媳妇,年后回到北京,需在家隔离,不知是为了陪伴老妈,还是不想做饭,他选择一下飞机就直奔我这里。宅家的两周时间,让我感觉仿佛时光倒流,回到了他上学时的寒暑假,虽然早饭省略,但他口味刁钻,每天两顿饭也得费尽心思。
中午吃面,晚上吃饭,通常是标配。为了一碗面,我也得在厨房耗去四五十分钟,好在端上桌,儿子不吝赞美:“妈,你的手艺堪比大厨呀!”的确,这碗面上层铺着红红的大虾和圆圆的煎蛋,再配上碧绿的油菜和白白的蘑菇,一眼望去,勾人食欲。
不过,面条吃到嘴里,儿子却开始发表意见:“面条没过凉水吧?不够筋道。”我只好点头承认:“今天偷懒了,面条煮完只兑了一碗凉水就捞出来了,是有点烂。”
面条要过凉水,是我从前教给儿子的煮面准则,如今他竟拿来挑剔我的厨艺,难道他竟青出于蓝了?
过了几天,我又端出一盘芝士焗大虾,得意洋洋地展示我的创新菜品。不过这次,没等他发表意见,我就抢先自我评判:“没想象的好吃,虾有点柴,味道也不香。”“还行。”儿子用两个字表示安慰,然后友情提示:“烤箱没预热吧?”
“我从来不预热烤箱,好像意义不大呀。”这句解释引来儿子的一串烹调心得:“当然要预热呀,很多东西要在高温下速成才好吃,比如煎牛排,一定要大火,还得提前放在常温下,用纸把水吸干,这样才能一下从外熟到里,煎三文鱼也一样,小火慢煎就硬了。”
看来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,在厨房战斗了几十年的我,第一次从儿子那里领会了这个高温速成的烹饪原理。之后,烤箱预热5分钟,芝士焗大虾终于大功告成,烤得外香里嫩。
让儿子成为会做饭的男人,曾是我的育儿理想。为此,从他上中学开始,我就教他煮饺子、煮面条,炒蔬菜,外加西红柿炒鸡蛋,但打下厨艺基础之后,他就止步不前,拒绝精进。直到结婚成家,被媳妇大肆激励和鞭策,才勉力成为了厨房担当。
婚后不久,媳妇去德国工作,儿子趁机去英国读研,临行也没忘带上锅碗瓢盆。短短一年留学,儿子的厨艺迅速长进,诸如煎牛排、煎三文鱼、卤鸡腿之类的大菜,都是留学的战果。不过,一年后儿子先行回国,又过起单身生活,便不愿再下厨。理由是公司有吃有喝,老板雇了个大厨,晚上加班还能吃上免费晚餐。偶尔准时下班,路上点个外卖,到家就能吃上。周末自然是上我这里蹭吃,用儿子的话说,“没有理由自己做饭呀!”
这一次,疫情突袭,公司大厨还没返京,员工也不能再围桌吃喝。在儿子结束隔离回公司上班后,他给我发了一张单人餐图片,说是公司叫的外卖,评语是:“难吃。”我问他晚上要不要回我这里吃,他说太远了上下班不方便,还是回自己家。
当晚8点多,儿子在家庭微信群里问:“煮饺子的锅在哪里?急急急,在线等。”想着他饥肠辘辘到处找锅的样子,我忍不住偷笑,回复道:“你家好像没汤锅,用炒菜锅吧。”远在德国的儿媳妇也回话:“那个巨沉的德国锅让我妈拿走了。”虽然炊具不全,复工第一天,儿子也算“复厨”了,用炒菜锅煮了饺子,好歹填饱了肚子。
周末,儿子又来我这里改善伙食,看我买了三文鱼,还自告奋勇用“大火速成”理论,向我成功展示了他煎三文鱼的手艺。临走我送了他一个汤锅,他却不满足,问我能不能再给他一个平底锅,说是要去超市屯点货,下班回家煎牛排吃。
我一直以为,做饭是人生必备技能,而男人会下厨,还能让婚姻更和谐温暖,所以多年苦心孤诣向儿子灌输厨艺之重要。不过,从没想到,有朝一日还会遭遇饭店关门、外卖难觅的防疫时刻,厨艺也因此被赋予非同一般的价值,不但能让宅家生活有质量,还能保证复工之后有能量,可谓下得厨房才能上得厅堂。下厨这等重要,让我不由得重新省视自己当初育儿理想的高度。(简云)
时疫下,厨艺长
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,让14亿人开启了“家里蹲”模式,于是乎,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句老话的真意——“民以食为天”。